bitpie安装官网下载|山东经济

作者: bitpie安装官网下载
2024-03-08 03:07:01

2022年山东各市GDP排名出炉:青岛和济南占全省三成,烟台逼近万亿,东营人均GDP超广州和杭州_腾讯新闻

2022年山东各市GDP排名出炉:青岛和济南占全省三成,烟台逼近万亿,东营人均GDP超广州和杭州_腾讯新闻

2022年山东各市GDP排名出炉:青岛和济南占全省三成,烟台逼近万亿,东营人均GDP超广州和杭州

  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总面积为15.7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第19位;2022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为10170万,排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文中各市人口采用2021年末数据。2022年,山东省GDP为87435亿元,排名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第3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为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经济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定义为GDP与面积之比,即地均GDP。

  (1)青岛GDP接近1.5万亿元大关,蝉联山东各市第一、居全国建制市第十三。济南GDP超过1.2万亿大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济南是少数几个经济不如省内地级市的省会城市,总量排名山东各市第二、全国建制市第二十,不过距离第一的青岛还有近3000亿元的差距,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山东省的“千年老二”。青岛和济南两市GDP占山东全省的31%

  (2)烟台GDP总量超过9500亿元,将在2023年迈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成为山东省第三座万亿GDP城市。潍坊GDP总量介于6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处于山东各市第三梯队,距离烟台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超过第五位的临沂1500多亿元,山东第四的地位很稳固。

  (3)临沂、济宁、淄博、菏泽等4市GDP总量介于4000亿元至6000亿元之间,处于山东各市第四梯队。德州、东营、威海、泰安等4市GDP总量介于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处于山东各市第五梯队。滨州、聊城、日照、枣庄等4市GDP总量介于2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处于山东各市第六梯队。

  (4)山东各市GDP名义增速差异明显,最高的烟台为9.2%,最低的威海为-1.6%,平均值为4.8%。威海GDP名义增速为负值,是山东各市唯一的负增长城市,主要是因为威海房地产低迷、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等原因。受此影响,威海GDP总量被东营超过,下降一个名次。

  (5)除威海外,山东各市GDP实际增较均衡,介于3.1-5.1%之间,平均值4.2%。最高的烟台为5.1%,最低的威海为1.5%。烟台是工业大市,各产业增长均衡,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居山东各市首位,正在成为山东经济的“三核”之一。

  (6)在山东各市人均GDP排名中,东营排名首位,比第二名青岛高出近20000元。东营人均GDP近年排名均居全国前列,甚至超过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这是因为东营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较少的人口数量。不过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种现象可能持续不了太久。

  (7)在山东各市经济密度排名中,青岛和济南分居前两名,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山东2023年GDP首破9万亿,中国社科院专家解读: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23年GDP首破9万亿,中国社科院专家解读: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山东2023年GDP首破9万亿,中国社科院专家解读: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01-24 09:5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田柳 北京报道1月22日,山东发布了2023年经济发展成绩单,202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分别增长7.1%、5.2%、8.7%和1.7%,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评价山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24年的山东经济运行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海报新闻记者专访到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就以上问题进行解读。  山东2023年GDP首破9万亿,充分体现经济大省的担当刘帅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山东省经济表现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凸显出较高的“含金量”。一是经济回升态势持续向好。2023年山东省经济总量突破9万亿大关,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明显改善。经济增速为6%,高于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1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二是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了经济大省应有贡献。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并存。在这种情况下,2023年山东省主要经济指标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行业都实现增长,部分关键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消费市场表现亮眼,有力支撑了经济稳定增长。特别是线上消费,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8%,不仅拉动了零售额增长,也稳定了整个消费市场。这都为稳住全国经济大局、挑起经济大梁贡献了山东力量。三是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化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等超百家。从产业发展来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增速达35.3%。数字经济提速发展,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从对外贸易来看,全年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明显提升,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开始发力,三者出口值同比大幅增长47.3%。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形势更是喜人,对欧洲、中亚、拉丁美洲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4倍、7.4倍、1.4倍。另外,在宏观经济的有力支撑下,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平稳,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且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民间投资企稳向好,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23年山东省经济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体现了经济大省的担当。”刘帅说。烟台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凸显强大的经济底气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烟台成为山东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这表明烟台正式迈入万亿城市行列,成为山东第3个、全国第26个万亿之城。“2023年,烟台成为我省第三座GDP破万亿的城市,令人振奋。”刘帅表示。为何烟台做到了迅速崛起,成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刘帅分析,第一,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海洋经济。烟台向海而生、因港而兴,发展海洋经济优势明显。烟台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抓住区位优势,不断壮大现代海洋产业。目前,烟台市拥有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全市海洋经济超过2300亿元,占比接近25%。“靠海吃海”为烟台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先天条件”,成为烟台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第二,坚持“工业立市”打造核心优势。烟台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涵盖国民经济工业大类41个行业中的37个。扎实的工业基础为烟台经济稳增长提供了先决条件。烟台市深入实施“9+N”制造业(9大产业+若干前沿性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做实16条重点产业链,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烟台市现已形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万华化学、荣昌生物等知名企业,烟台的工业优势不断强化。第三,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提升竞争力。烟台市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在多个营商环境评价中都表现优异,在省内排在前列。今年烟台市更是提出,要对标国际标准,持续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烟台市还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先行先试,聚焦体制机制障碍、产业发展瓶颈和经营主体诉求,不断推出制度创新成果,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这为吸引投资、企业、人口等增添了竞争力。拥有3座“万亿城市”的山东,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烟台于2023年迈过万亿大关,成为山东省继青岛、济南后的第三座“万亿之城”。目前,中国“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正式扩容到26席,其中山东占3席,位列第三位。刘帅表示,山东已经拥有3座“万亿城市”,意义重大,作为北方经济大省,对于稳定全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经济大省地位更加巩固。据报道,“万亿城市”已有26座,而北方城市只有7座。在这7座城市中,北京、天津是直辖市,除此之外,烟台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副省级城市。换言之,烟台是北方唯一一座GDP破万亿的普通地级市,而山东也成为北方唯一拥有3座“万亿城市”的省份。这充分表明烟台具有很强的经济底气,巩固了山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二是省内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烟台是山东省的区域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随着烟台经济地位不断攀升,烟台在区域发展,甚至是全国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发凸显。烟台进入“万亿城市”,有利于山东省形成中心引领、圈层支撑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省内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三是新经济增长极业已形成。烟台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济南、青岛、烟台“三核”为主引擎的空间发展布局不断完善成熟。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将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加速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动力源。2024年,山东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刘帅对于2024年山东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在2023年山东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的基础上,预计2024年将继续保持回升态势。”展望2024年,山东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整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刘帅分析,一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发展利好因素在山东集聚叠加。二是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已卓有成效、走在前列,应继续向纵深推进。三是区域位置和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具体来看,山东省可在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济南青岛都市圈等关键领域发力。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山东省统计局 统计公报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统计公报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公共数据/col/col6160/index.html统计公报/col/col6196/index.html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数据 > 统计公报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3-03-02 10:38: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大 中 小 ] 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  东  省  统  计  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23年3月2日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定不移落实省委“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三个十大”2022年行动计划,全省经济总体呈现承压而上、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0∶52.8。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9.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1.0%、158.7%。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8%。人口总量稳中略降。年末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86%,15-64岁人口占65.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16.7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54%,比上年末提高0.6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8.22万人,出生率6.71‰;死亡人口77.67万人,死亡率7.64‰;人口自然增长率-0.93‰。稳经济大盘有力有效。创新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动态推出四批政策清单、284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1722亿元。能源电力保供有力,原煤产量8753.1万吨,供应天然气215.0亿立方米,净接纳省外电量1318.2亿千瓦时。基层运转保障有力,落实财政直达资金2366亿元,支持实施3万个惠企利民项目,惠及5.3万家企业和1.2亿人次。二、重点战略黄河国家战略加快落实。出台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等若干政策措施,35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765亿元。编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累计修复沿黄湿地12.4万亩,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7.5万亩。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跨省区44项重大活动、60项合作事项取得重要进展。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新旧动能转换强力突破。传统产业持续优化,推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3万个。加速技改提级绿色增效,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23家,居全国第2位。新兴动能增势强劲,“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2.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为54.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相关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9%、38.6%和60.7%。软件业务收入10657.6亿元,增长19.2%。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累计5.7万人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建成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36个。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1.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万户,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28家。休闲农业稳步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4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排查自建房4046.6万栋,完成危房改造9910户,新增清洁取暖153.7万户,完成改厕7.1万户。海洋强省建设成效显著。海洋经济稳步迈向深蓝,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4个,日产能60.3万吨;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累计67处,占全国的39.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57万标准箱,比上年分别增长6.1%和9.0%;集装箱航线327条,其中外贸航线233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海洋科技创新加力推进,累计建成全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2家,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9家。海洋生态环境加力改善,积极处置各类生态自然灾害,浒苔最大覆盖面积比上年减少92.2%,治理互花米草面积8000余公顷。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7210.9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38.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居全国首位和第2位。谋划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五大基地”建设,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开工,渤中A海上风电、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7.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17,比上年改善4.8%;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3.2%,比上年改善2.1个百分点。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3.0%,比上年改善5.2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高水平对外开放提档升级。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形成304项制度创新成果,40项具有全国首创性,14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启动运营,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开行中欧班列比上年增长24.8%。开展开发区“一号产业”培育行动,培育建设30个特色园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实现新突破,13家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936.9亿元,增长22.0%。新培育认定3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达到16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637.0亿元、37458.0亿元和1733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8%、3.9%和4.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6%、42.0%和21.4%。济南、青岛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8.2亿元,增长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3%。三、改革发展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级层面106项改革任务、16市涉及的1062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省属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率和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均达100%。新增4家上市公司,省属控股上市公司49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完成省环保集团、省体育集团、省电子口岸公司等一批特色优势企业组建,全面完成398户省属企业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9万家,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67.4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对协议期内的275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双通道”管理机制。开展首次中成药专项集中带量采购,67个药品平均降价44.3%。建成基层医保服务站点2.9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全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38项医保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50类高频电子证照在500个常用政务服务事项中全面应用,“免证办”“减证办”“一码办”成为常态。市场主体稳步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220.9万户,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404.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5.8%。质量强省建设全面加强。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40.4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6.9%。其中,驰名商标805件,地理标志商标877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9840件,比上年末增长2.4%。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2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累计批准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150个。46个品牌入围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评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223个、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350家、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30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316项,建设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64个和1580个。四、重点工作“十强产业”集聚提升。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十强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凸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高标准打造11条标志性产业链;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2个。实施“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提升行动,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总规模7.3万亿元,217家领军企业总规模2.7万亿元。“十大扩需求”稳步推进。全面启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1056个“七网”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849.9亿元。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446公里和8048公里;现代化机场群建设提速,济宁机场迁建基本完成,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枣庄机场等项目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万公里。累计开通5G基站16.2万个,枣庄、济宁、威海等12个城市入选国家“千兆城市”。出台落实“传统消费升级行动”“新兴消费扩容行动”系列措施,发放消费券拉动汽车、家电消费438.0亿元、38.9亿元。落实《外贸固稳提质2022年行动计划》,“鲁贸贷”放款49.4亿元,增长296.0%;“齐鲁进口贷”放款9.6亿元。实施“跨境电商跃升计划”,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16市全覆盖。“十大创新”蹄疾步稳。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48696件,比上年增长34.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380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5.6%,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18.65件,比上年末增加3.80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1项,实施“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合成生物”“核动未来”等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首批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总量居全国第2位。新建3家省实验室、22家省重点实验室、3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6家,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19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国家级孵化载体348家,居全国第3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4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1家。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952人、高技能人才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8353人。五、农业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农林牧渔业产值121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08.8亿斤,比上年增加8.6亿斤,连续9年过千亿斤。林牧渔业总体平稳。森林面积3357.2万亩,森林覆盖率14.2%。猪牛羊禽肉产量838.4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38.1万吨,下降3.8%;牛奶产量304.4万吨,增长5.6%。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43.9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24.9万吨,增长2.6%;淡水产品产量119.0万吨,增长4.3%。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53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稳步推进,实施16处灌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衬砌改造渠道525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680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4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29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60.6万亩。高标准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2个。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树80个骨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六、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部工业增加值287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7.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2%,利润总额下降12.6%。建筑业稳步拓展。建筑业总产值17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0643家,比上年增加1346家;签订建筑合同额38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七、服务业服务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2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6%。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1%和9.2%。旅游业承压前行。接待国内游客5.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26.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5%和27.2%。国家A级旅游景区1205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家。培育、创建绿色旅游饭店332家。确定首批文旅康养强县10个。成功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发放使用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1亿元。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6个、景区化村庄291个。在全国首创开展民宿集聚区创建,公布第一批16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邮政电信稳步向好。电信业务总量1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邮政业务总量669.3亿元,增长4.1%;快递业务量57.7亿件,增长3.1%。电话用户总数12834.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700.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264.7万户,增长10.4%,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7.3%。移动互联网用户9770.6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6部/百户。交通运输平稳运行。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1.6亿人次,货运量32.3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414.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20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4%。八、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2%。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7∶34.4∶63.9。重点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2%,高于工业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9225.9亿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住宅投资7211.6亿元,下降6.3%。商品房施工面积75798.6万平方米,下降8.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318.8万平方米,下降8.9%。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5.6万平方米,下降1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821.7万平方米,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9807.7亿元,下降19.3%。其中住宅销售额8481.3亿元,下降23.2%。九、消费市场消费市场有所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6.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餐饮收入额3627.7亿元,下降5.2%;商品零售额29608.5亿元,下降0.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957.5亿元,下降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78.7亿元,下降1.0%。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品质类消费保持良好增长势头,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19.4%和4.1%。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5.3%和24.8%。线上消费增势良好。实现网上零售额669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7.1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十、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固稳提质。货物进出口总值33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20355.8亿元,增长16.2%;进口12969.1亿元,增长10.3%。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840.3亿元,增长17.0%,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3.4%。民营企业进出口24555.2亿元,增长17.7%,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3.7%。利用外资量质齐升。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29家。实际使用外资2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7.7亿美元,增长49.2%。实际使用日韩资40.4亿美元,增长122.1%。对外投资保持稳定。实际对外投资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0.0亿美元,下降3.3%。“一带一路”融合并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12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出口6945.0亿元,增长28.9%;进口5997.0亿元,增长50.4%。实际对外投资20.9亿美元,增长16.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8.8亿美元。十一、财政金融财政运行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4.0亿元,按照财政部统一确定的测算口径,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3%(自然口径下降2.5%)。其中,税收收入4795.5亿元,同口径下降1.7%(自然口径下降1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的比重为7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1%,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教育、农林水、就业社保等支出增长较快。金融市场运行稳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240.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60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比年初增加15593.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3994.8亿元,增长11.7%,增加12959.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6618.3亿元,增长13.2%,增加4473.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03.3亿元,增长18.5%,增加3620.8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986.9亿元,增长26.4%,增加2919.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1697.9亿元,增长46.6%,增加3613.2亿元。资本市场更趋活跃。年末上市公司399家,其中新增30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5904家和2133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826家,管理基金规模3521.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3亿元。保险业保持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不含正在风险处置机构)29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61.2亿元,增长9.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46.6亿元,增长0.8%。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349.9万亿元,增长19.3%。赔付支出988.8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64.8亿元,增长23.0%,为1608.1万户(次)农户提供1633.0亿元风险保障。十二、民生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0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50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6.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40元,下降0.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555元,下降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87元,增长2.7%。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7平方米。城市更新全面提速。城市建设(不含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410.3亿元。开展2个国家级、14个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建设29个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新改建城市道路137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78.7公里、海绵城市205.6平方公里、公共停车位3.5万个。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022公里,36个县(市、区)实现清零;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289公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34.4%。设区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93.0%。更新改造燃气老化管道814公里。新增城市绿道680公里、口袋公园602个,公布绿色社区1592个。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33.6万人、2498.3万人、1593.5万人、2020.9万人和1646.9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36.2万人和7134.8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10元、35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8777.6万人。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4.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89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721元。养老机构2503处,养老机构床位43.1万张,护理型床位28.9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151处、农村幸福院12631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892个、68.0万户,开工棚户区改造7.8万套,基本建成26.2万套。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9万套(间)、公租房1005套,发放租赁补贴6.1万户。缴存住房公积金1824.5亿元,发放个人贷款726.1亿元,牵头建成9个省会城市住房公积金“数字黄河链”。出台全国首个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全省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安全底线不断筑牢。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8.9%和26.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95,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0.9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68。十三、社会事业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面启动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回头看”2081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02所、普通中小学295所,分别新增学位9.1万个和25.7万个,普通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新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833套,圆满完成3年3万套建设任务,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新补充普通中小学教师3.5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1.1万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28.1万人、46.8万人、31.7万人和1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6万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238枚、金牌75枚,奖牌数和金牌数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积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设立海外职业技术学院15所,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1个,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文化事业产业持续繁荣。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文华大奖”,成为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国家级奖项大满贯剧目。京剧《燕翼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杂技节目《弈》获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剧《铁道英雄》入选朝鲜第32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并获多项金奖。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群众文艺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6%和99.71%。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705家,票房16.8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01个,艺术表演场馆77个,博物馆665个,公共图书馆15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8个,美术馆57个,文化站1823个。出版各类图书15591种,报纸80种,期刊267种。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6个和17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9所,比上年末增加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3万所,增加0.1万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4元。78家县医院已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三级医院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省提升标准、完成老年友善环境整治占比分别达到92.5%、25.2%、77.6%、93.0%,社区医院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882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北京冬奥会上获1枚银牌和两个第5名,实现首次参赛、首夺奖牌的历史性突破。在年度世界大赛上获得9个冠军。县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覆盖率均提升至90%以上。举办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五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3000余场社区运动会。推动成立省体育产业集团,建成省体育产业服务大厅。新增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5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13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056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约4.7亿立方米,减少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4.2亿元。妥善应对M2.3级以上地震29次。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5.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包括: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8.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为2021年数据。2021年,森林覆盖率数据核算政策调整,园地中水果类经济林、林地中部分灌木林不再计入森林面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山东省统计局 最新发布与解读 解读:2023年全省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山东省统计局 最新发布与解读 解读:2023年全省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15新闻资讯/col/col6140/index.html最新发布与解读/col/col6109/index.html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解读:2023年全省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发布日期:2024-01-22 10:59:1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大 中 小 ] 2023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24年1月22日解读:2023年全省经济恢复向好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抢抓战略机遇、靶向攻坚突破,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在稳大盘运行中做出了经济大省应有的贡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年我省生产总值为920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一、农业生产稳步向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比上年增加22.3亿斤,增长2.0%,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年生猪出栏增长2.9%,家禽出栏增长14.4%,分别较前三季度提高1.8、3.6个百分点。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05.3万吨,增长8.0%,禽蛋产量462.2万吨,增长5.5%,牛奶产量318.1万吨,增长4.5%。二、工业运行稳中向好,装备制造业增势较好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2023突破提升年”行动,全省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41个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0.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4.4%、20.5%、11.7%。三、服务业加快回升,行业增长面总体良好出台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显著增强。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分别较1-9月、1-10月回升1.2、0.8个百分点。32个行业大类中,26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1.3%。接触型服务业复苏态势明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分别增长21.2%、16.1%、12.6%。四、消费市场平稳复苏,线上消费支撑有力将恢复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加力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行动,创新拓展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需求,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澎湃的消费活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41.8亿元,同比增长8.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62.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79.9亿元。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345.5亿元,商品零售31796.3亿元。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63.1亿元,增长25.8%,拉动全省限上零售额增长3.5个百分点。五、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健,新兴产业投资发展较快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不动摇,狠抓重点项目推进,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速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向好向优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3%,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5.5%、35.0%。六、货物进出口保持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注重突出重点,加强政策支撑,全力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外贸新空间,全省外贸实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1.9万亿元,增长1.1%;进口1.3万亿元,增长2.7%。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5.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7.0%,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6.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3.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4.3%,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3.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6.3%,占比提升0.8个百分点。七、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精准把握政策保供稳价力度,加强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强化市场预期引导,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5%,12月份同比下降2.8%,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0%,12月份同比下降3.4%,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兜牢兜准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保持平稳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元,同比名义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7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17,比上年同期缩小0.05。总的看,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多重挑战,全省上下沉着应对、精准施策、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在承压中坚毅前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省将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附注:(1)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2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875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4)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个体户)、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个体户)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个体户)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个体户)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个体户)的影响。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8)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10)财政收支数据来源于省财政厅;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济南海关和青岛海关;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路、水路、港口运输数据来源于省交通运输厅。(11)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山东省统计局 统计公报 202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 统计公报 202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公共数据/col/col6160/index.html统计公报/col/col6196/index.html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数据 > 统计公报

202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4-03-03 10:05: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大 中 小 ] 2023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  东  省  统  计  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24年3月3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起步之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68.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06.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7.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4.6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7.1∶39.1∶53.8。图1 2019-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年末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其中,0-1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8.52%,16-59岁人口占57.86%,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6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3%,比上年末提高0.9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1.0万人,出生率6.01‰;死亡人口83.1万人,死亡率8.19‰;人口自然增长率-2.1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13.2%。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2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2.3%、135.3%。图2 2019-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9%;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0.2%。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表1 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     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1100.299.8食品烟酒100.3100.499.8粮食101.7101.8101.4鲜菜96.897.196.0猪肉86.186.784.8鸡蛋99.698.9101.1鲜果103.6104.0101.8衣着100.6100.999.7居住100.1100.1100.1生活用品及服务100.0100.199.6交通通信97.797.797.6教育文化娱乐102.0102.1101.6健身活动99.999.999.4旅游111.7112.3106.1医疗保健100.2100.2100.0其他用品及服务103.7104.0102.5养老服务100.9100.5102.7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占比为22.8%。工业机器人产量13184套,增长9.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45.5万千瓦,增长5.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268.5亿元,增长5.4%。电子商务交易额33290.3亿元,增长6.8%。新登记市场主体216.0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465.9万户。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4392.6亿元、39433.2亿元和1824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0%、5.9%和6.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3%、41.4%和21.3%。济南、青岛、烟台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80.2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0%。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158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9794.1万千瓦,增长28.6%,占全部装机容量比重为46.3%,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125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5655.3万吨,比上年增加111.5万吨,增长2.0%。图3 2019-2023年粮食产量表2 202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增长速表3 202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指  标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5655.3   2.0夏粮2674.1   1.2秋粮2981.2   2.7棉花    12.6-13.1油料  280.7   2.5蔬菜及食用菌9272.4   2.5水果3208.2   3.6园林水果2042.1   3.9森林面积22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4.2%。猪牛羊禽肉产量905.3万吨,比上年增长8.0%;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62.2万吨,增长5.5%;牛奶产量318.1万吨,增长4.5%。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76.8万吨,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53.3万吨,增长3.9%;淡水产品产量123.5万吨,增长3.7%。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50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136.6万亩。高标准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9个。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树80个骨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3.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万户,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57家。休闲农业稳步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排查农房2347.8万户,整治C、D级危房25.1万户,改造低收入群体危房1.2万户,改造户厕1.86万户。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9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8%。建筑业总产值1868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2483家,比上年增加1840家。四、服务业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574.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3%。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11.1%和6.8%。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3.3亿人次。完成货运量33.6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979.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970.8亿吨公里,增长5.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增长4.4%,集装箱吞吐量4175万标准箱,增长11.0%;集装箱航线343条。电信业务总量1127.7亿元。邮政业务总量828.8亿标准量。快递业务量70.7亿件。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581.9万户,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7.7%。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12.6部/百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0370.1万户。图4 2019-2023年快递业务量图5 2019-2023年年末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五、消费市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餐饮收入额4345.5亿元,增长19.9%;商品零售额31796.3亿元,增长7.4%。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62.0亿元,增长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79.9亿元,增长9.5%。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9%,饮料类增长6.1%,烟酒类增长19.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6%,金银珠宝类增长11.3%,日用品类增长10.1%,中西药品类增长7.9%,通讯器材类增长13.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汽车类增长10.6%。网上零售额77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723.1亿元,增长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图6 2019-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六、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2%,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6∶38.1∶60.3。重点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0.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3.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3%。图7 2023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8168.9亿元,比上年下降10.2%,其中住宅投资6562.3亿元,下降8.1%。商品房施工面积71308.2万平方米,下降5.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2050.7万平方米,下降5.8%。商品房销售面积11286.8万平方米,下降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443.7万平方米,下降3.8%。商品房销售额9541.5亿元,下降2.7%,其中住宅销售额8174.2亿元,下降3.6%。新改建城市道路113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58公里、海绵城市216平方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1793公里,新增67个县(市、区)实现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49%。更新改造燃气老化管道1040公里。新建各类公园及街头游园1013个、城市绿道572公里。开工改造老旧小区72.51万户。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4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8.2万户。棚户区改造开工9.3万套、基本建成18.3万套。缴存住房公积金1990亿元,发放个人贷款897亿元。深化提升“齐鲁红色物业”建设行动,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七、对外经济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3.26万亿元。其中,出口1.94万亿元;进口1.32万亿元。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938.3亿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6.0%。民营企业进出口2.42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4.3%。表4 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值指  标金额(亿元)货物进出口总值32642.6    货物出口值19430.2        其中:一般贸易14077.1                  加工贸易  3737.5       其中:机电产品  8938.3                 高新技术产品  1425.7   货物进口值13212.4       其中:一般贸易  7196.7                 加工贸易  1406.2       其中:机电产品  2521.8                 高新技术产品  1826.5表5 2023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总值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亿元)出口总值(亿元)进口总值(亿元)合 计32642.619430.213212.4东 盟    6498.6    2948.7  3549.9美  国    3269.4    2519.9    749.5欧  盟    2975.9    2351.1    624.7韩  国    2621.8    1755.2    866.5日  本    1874.0    1396.5    477.5实际使用外资175.3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11.0%。全省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重点外资项目272个,总投资101.7亿美元。到资过亿美元项目26个,比上年增加4个。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38.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59.6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34.0%。截至2023年底,有23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鲁投资929家企业。实际对外投资94.5亿美元,规模居全国第4位,增长16.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5亿美元,增长2.8%,规模居全国第2位。8家企业上榜“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1.84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3%,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规模和占比均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实际对外投资25.4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7.7亿美元。八、财政金融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64.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5229.6亿元,增长9.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79.3%,卫生健康、教育、住房保障、就业社保等支出保持增长。图8 2019-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35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9927.0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年初增加13805.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8667.3亿元,增长11.7%,比年初增加14465.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1532.4亿元,增长13.4%,增加5043.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897.6亿元,增长23.5%,增加5548.2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56.1亿元,增长27.0%,增加3783.7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7047.6亿元,增长45.7%,增加5315.2亿元。表6 202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指  标年末余额(亿元)比上年末增长(%)各项存款159927  9.5    其中:境内住户存款  9723014.3                  其中:人民币  9686914.4             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  43454  3.4各项贷款 13866711.7   其中:境内住户贷款   46134  7.3             境内企(事)业单位贷款   9106114.4年末上市公司422家,其中新增25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6232家和2214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777家,管理基金规模3809.8亿元,比上年增加288.8亿元。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10.1亿元,增长5.7%;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190.0亿元,增长7.0%。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640.7万亿元,增长83.1%。赔付支出1110.9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3.9亿元,增长14.1%,为1487.8万户(次)农户提供1797.3亿元风险保障。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71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6元,增长7.5%。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93元,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51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75元,增长9.5%。全省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7平方米。图9 2019-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图10 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表7 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收入、消费支出情况指  标绝对量(元)比上年增长(%)一、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  6.2          工资性收入22908  6.9          经营净收入  8374  4.9          财产净收入  2676  4.5          转移净收入  5932  6.1二、人均消费支出24293  7.3          食品烟酒  6791  8.3          衣着  1549  4.2          居住  4726 -1.8          生活用品及服务  1762  5.6          交通通信  379513.1          教育文化娱乐  291513.6          医疗保健  224711.6          其他用品和服务    509  8.2表8 2023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指  标单位数量家用汽车辆  63.5摩托车辆  14.4电冰箱(柜)台103.3洗衣机台  99.8热水器台  96.1空调台160.2彩色电视机台101.2照相机台    7.5计算机台  50.2乐器架    7.2固定电话部    4.4移动电话部228.1健身器材台    5.1空气净化器(含新风系统)台    7.6地面清洁电器台  14.3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23.9万人、1615.8万人、2045.6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66.3万人和9654.7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8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40元、38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9434.7万人。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4.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0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94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0.7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769元。养老机构2670处,养老机构床位45.1万张,护理型床位33.6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287处、农村幸福院13514处。十、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发明专利授权55318件,比上年增长13.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36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9558件,比上年末增长26.5%,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23.56件,比上年末增加4.91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64.3万件,比上年末增长9.9%。其中,驰名商标806件,地理标志商标869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3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45个品牌入围202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累计培育遴选“好品山东”品牌328个,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61家、山东省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99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465项,建设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729个和1922个。图11 2019-2023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及增长速度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0项。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居全国第2位;新布局7家省级高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2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5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42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36人、齐鲁首席技师2102人、高技能人才402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9359人。表9  2023年主要人才培养平台数量指  标数量(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5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77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6                    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54                    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3                    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24                    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60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新建国家级孵化器10家,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330家,居全国第3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万家,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万家。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加速,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72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5家,技术经纪人超5600名。启动“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征集入库成果603项,遴选6批共3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院校)3.6万所,在校生2211.27万人,教职工168.65万人。技工院校215所,招生18.4万人,年末在校生44.8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5所、幼儿园376所。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确定10个优势学科和10个潜力学科建设名单。表10 2023年各类学校基本情况指  标数量(个)招生数(万人)在校生数(万人)研究生教育    35    6.0  17.6普通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  156  90.9267.3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院校)  413  30.1  88.3技工院校  215  18.4  44.8普通中学4109199.3598.9普通小学8654180.2812.1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我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数量由全国第3位上升为全国第1位。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9%和99.73%。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715家,票房29.6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92个,艺术表演场馆65个,备案博物馆796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5个,美术馆59个,文化站1820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7个和18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3.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63.5%和68.3%。国家A级旅游景区1229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当年全省新增4A级景区8家,智慧旅游样板景区23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0家,生态旅游区20家,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4家。新评第二批旅游民宿集聚区19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3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66个、景区化村庄183个。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8万所。其中,医院2861所,比上年末增加19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4万所,增加0.2万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9元。服务人口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156家、中心村卫生室3879个。家庭医生服务全人群签约率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达到61.5%、85.6%。医养结合示范省成效显著,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962家。在杭州亚运会获得38枚金牌,比上届翻一番。在国际大赛获得16枚金牌,全国比赛获得56枚金牌。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获42枚金牌,居全国第2位。体教共建的济南历城二中女足夺得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县乡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均提升至95%以上,新增4万平米以上体育公园35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超过5万场,参与人数超过70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4200亿元,体育彩票年度销售290亿元,创历史新高。创建83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数量居全国第1位。十二、环境和应急管理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年度目标10%以上。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南四湖东平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均达100%,五类及以下水体动态清零。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5.6%,比上年提升10.2个百分点,首次进入全国沿海省市前3名。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171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约7.28亿立方米,减少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65亿元。妥善应对M2.3级以上地震23次。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4.9%和10.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86,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49,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0.84(人/万车)。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5.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包括: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8.保险业数据不含青岛。9.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为2022年数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山东省人民政府 今日关注 增长3.6%,山东经济承压运行韧性强

山东省人民政府 今日关注 增长3.6%,山东经济承压运行韧性强

首页

>

今日关注

增长3.6%,山东经济承压运行韧性强

【 字体:

小 】

打印

时间:2022-07-20 09:05

来源:大众日报

又到经济“期中考”交卷时。多重考验与挑战之下,山东经济走过了怎样的上半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和亮点?抓住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下半年又该怎样持续推进经济复苏?7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有关情况。3.6%!这是上半年山东GDP增速。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山东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平稳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多项指标好于全国。“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面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科学分析研判,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影响因素及程度,精准推出一揽子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全省经济运行在经历短期波动后快速企稳,上半年持续恢复、加速回升,成绩来之不易。”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崔建海表示。——从数量上看,在普遍受疫情影响情况下,良好发展态势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大和增强。从总量指标分析,上半年我省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的幅度比一季度扩大了0.7个百分点。从单项指标分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的幅度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好的幅度比一季度扩大4.6个百分点。——从质量上看,部分指标更加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15.5%,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0.7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4.9%、高于整体7.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4%、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43.7%,比一季度增加近1.4万家。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3%,PM2.5浓度在去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9.1%。“山东制造业基础雄厚,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面对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原有优势较一季度有所扩大,这也显示出山东经济运行在经受住疫情短期冲击的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坚韧性、稳定性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表示。面对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山东经济何以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宏观地看,山东的一系列政策组合都指向了保护经济韧性。“今年以来,山东深入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创新实施纵深防御方法和‘5+1’工作部署,因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防控机制,快速有效处置突发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在崔建海看来,这为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加速恢复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山东狠抓稳增长各项工作,“一市一策”制定务实举措,协调解决突出矛盾难题;建立省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机制,强化企业供需对接,保障物流畅通有序,精准破除经济循环堵点卡点;聚焦疫情影响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细化落实政策措施,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有力弥补疫情造成的损失。另外,山东始终坚持助企纾困政策靠前发力。今年以来,陆续出台四批政策清单等一系列助企纾困和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用“真金白银”为广大市场主体带来“及时雨”。大力落实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累计退税、减税、缓税、降费1958亿元;狠抓消费回补,集中组织“惠享山东消费年”等大型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9.3亿元;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贷款合计增加1065亿元,同比多增374.6亿元。一揽子措施下,企业的感受更加直观真切。全省千家企业综合运营指数监测显示,企业家政策扶持感受指数持续运行在60%以上的较高扩张区间,“这表明政策扶持对保障企业正常运营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对政策效果普遍感到满意。”崔建海说。不过,挑战依然存在,经济仍在持续复苏之中。崔建海表示,“做好下半年工作,既有挑战、更有机遇。”从挑战看,主要是四个不确定因素:疫情发展形势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大、经济运行突出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存在不确定性、“一排底线”能否守牢存在不确定性。从机遇看,至少体现在六个方面:疫情防控能力越来越强、政策支撑作用越来越有力、重大战略叠加效应越来越明显、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劲、营商环境越来越优化、干事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整个工业、服务业发展,山东都有很大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世林对山东经济抱乐观态度,“在上半年打下的基础上,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基础设施投资、消费、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应该都会成为山东重要的增长点。”(记者 代玲玲 刘兰慧)

责任编辑:

韩舟

分享

分享到

微信

QQ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山东GDP为87435亿元,同比增长3.9%_区域经纬_澎湃新闻-The Paper

年山东GDP为87435亿元,同比增长3.9%_区域经纬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2022年山东GDP为87435亿元,同比增长3.9%澎湃新闻记者 彭艳秋2023-01-20 10:29来源:澎湃新闻 ∙ 区域经纬 >字号济南。人民视觉  资料图1月20日,山东省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74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41个大类行业中,近七成行业保持增长。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7.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3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相关行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6.9%、38.6%和60.7%,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1.8、33.5和55.6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6.2亿元,同比下降1.4%。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4.2亿元,同比下降4.7%,降幅较11月收窄3.3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957.5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78.7亿元。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627.7亿元,商品零售29608.5亿元。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全省网上零售额6698.7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7.1亿元,同比增长9.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1.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9.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0.7%。社会领域投资稳定增长,卫生、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4.9%、41.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8%。其中,出口2.0万亿元,增长16.2%;进口1.3万亿元,增长10.3%。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2.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5.6%。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7.0%,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3.4%。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7.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3.7%,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8.0%,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8.8%,占比提升6.8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50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22,比上年缩小0.04。从收入来源看,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4.9%,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净收入增长4.9%,转移净收入增长6.3%。责任编辑:刘秀浩图片编辑:陈飞燕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山东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山东省人民政府 行业规划(计划) 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山东省人民政府 行业规划(计划) 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首页

>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行业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700000045024031/2022-04512

组配分类:

行业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件编号:

有效性:

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2-03-02 21:06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六稳”“六保”落地,有效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加力提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较好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六稳”“六保”加快落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3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5.9%,增速分别好于全国0.2个和0.8个百分点。一是供给质量提升。粮食总产超过1100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8%。二是需求协调均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外贸进出口增长32.4%,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效益不断改善。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84.5亿元、增长11%,税收占比达到75.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0.9%,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7%。四是就业物价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处于温和上涨区间。(二)内需潜力加快释放,需求拉动明显增强。一是重大项目支撑有力。谋划推进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12929个,实施类项目完成投资2.6万亿元,186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21亿元。组织4批1818个支撑性项目集中开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3017亿元,支持2185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省市土地要素“一对一”对接,集中梳理解决重点项目用地堵点难点问题270余个。二是“两新一重”建设提速。大力发展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充电桩达到11.8万个,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1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全面推进整县制雨污合流清零、城镇黑臭水体清零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雨水管网1350公里、污水管网1593公里,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6万户、棚户区13万套,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建成通车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菏泽至庄寨段2条高铁和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鲁冀界)段改扩建等4条高速公路,高铁、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319公里和7477公里。新开工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和青岛2号线二期、5号线、7号线二期工程。菏泽机场正式通航,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预可研报告获批。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码头等6个泊位竣工验收。加快推进老岚水库工程建设,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38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运行。全年分别完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655亿元和405.7亿元。三是市场消费强劲复苏。开展惠享山东消费年、文旅惠民消费季等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实现旅游总收入8278.6亿元、接待游客7.3亿人次。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出台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制定银发经济发展、养老托育服务、新能源补贴等政策,举办全国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现场会,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建制村快递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三)动能转换加快突破,发展质量提档升级。一是“五年取得突破”加力推进。出台“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十强”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具化实施优良产业生态、创新驱动、重点领域改革等八大行动,确定119项具体任务,明确聚力突破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四新”经济增加值、“四新”经济投资占比分别达到31.7%和51.2%。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功获批,编制起步区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规划,4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43亿元,“四桥四隧”跨河通道、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二是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制定9大产业、42条产业链优化提升方案,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7万亿,154家领军企业总产值突破2.1万亿;4个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认定首批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群规模达9000亿元。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145家和362家。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三是科技创新动力增强。组织实施10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增长10%。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潍柴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新组建2家创新创业共同体、6家省实验室、4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8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6.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启动实施新一期泰山人才工程,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219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11位。(四)重大战略加快实施,特色优势更加彰显。一是黄河国家战略扎实落地。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生态保护、水利、文化等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390个年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0亿元。制定“三线一单”,划定沿黄9市陆域生态红线,累计修复湿地2.3万亩,生态补水6.37亿立方,黄河口国家公园获批创建。完成黄河下游及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建成黄河河道标准化堤防。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取得重要成效。组织举办黄河流域要素市场化配置(山东)高峰论坛,签订鲁豫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102个跨省合作事项加快落地。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省级新区建设扎实推进。二是乡村振兴成效突出。出台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开展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新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分别达到10.4万家和24.5万家,建成高标准农田6778万亩,地方储备粮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台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国家种质库山东分中心、省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万公里,新增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4000个。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将5.17万人纳入监测帮扶范围。全面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建设任务。三是海洋强省建设推进有力。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推动276个海洋重点项目落地达效,海洋装备、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行业产值大幅增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5%,获批全国首个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持续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分类整治入海排污口1.5万个。(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内生动力夯实塑强。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制定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连续两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位列全国第五名、比上年前移1个位次。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针对106项涉企服务事项、115项个人事项,推行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到1328万户。制定深化水价机制改革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出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若干措施,22户省属控股上市公司和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举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暨深化与欧盟合作推进会、“对话商协会·齐鲁之约”等系列活动,签约重点外资项目311个,总投资351.2亿美元;自贸试验区形成189项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选择山东”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3个、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引擎性项目45个。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15.2亿美元、增长21.9%。加力实施外贸新业态提升行动,认定35家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实现“双过千亿元”。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0.8%和32.9%;新增集装箱航线35条、外贸航线25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达到76条;出台支持“齐鲁号”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新增图定线路2条,累计开行1825列、同比增长21.2%。(六)生态短板加快补齐,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源头治理精准有力。强化“两高”项目监管,出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2条措施,按照“四个区分”的要求,加大违规项目处置力度。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二是能源结构加快优化。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能耗“双控”工作总体方案。出台能源发展、能源科技创新等重大规划,加快推进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70个县(市、区)纳入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世界首个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荣成并网发电、首个核能“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在海阳核电建成投用;半岛南3号、4号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海上风电“零突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5%,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1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5.2%。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平均浓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5.2%和10.1%,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1%;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5.2%,同比改善13.1个百分点;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排查涉重金属企业676家。全面启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创建,推动国土绿化落地上图。(七)民生福祉加快改善,共享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6%和10.9%。20项重点民生实事、两批“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事项全面完成。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1亿元,总量居全国首位;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亿元,稳定就业岗位543.9万个,惠及企业16.2万户;建立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278家,入驻军创企业1828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74元提高到79元,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康复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质子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启动运行,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同意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1所、中小学277所,扎实开展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小学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城乡低保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由142元提高到150元。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由550元提高到580元,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6.4%。国防动员、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创新谋划、积极作为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狠抓落实、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结果。聚焦聚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创新提出“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和“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推动全省改革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聚焦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要求,着力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文化“两创”新标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山东担当、增创了特色优势。聚焦聚力巩固经济向上向好势头,针对性建立经济运行实时监测报告、定期分析研判、政策集成供给、跟踪督导落实高效调控机制,扭紧供需两端靶向发力,着眼内外循环精准疏堵,四批政策清单累计为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700亿元以上,外经外贸增势强劲、占全国份额继续提高。聚焦聚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数字赋能应用明显提速,济南起步区建设全面展开,谋划推进大科学装置、海上风电、高速铁路网、现代水网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引擎性工程,经济提档升级态势强劲,发展后劲支撑夯实塑强。聚焦聚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深化改革攻坚,举办一系列高水平重大推介活动,诚邀国内外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共享山东发展“黄金期”,山东越来越成为各类优质资本、高新技术、尖端人才集聚热土。聚焦聚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集中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能源电力保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主动仗,风险隐患有序化解,发展底板更加牢固。特别是,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砥砺初心使命,大兴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以实干实绩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阶段性制约性因素叠加,经济发展稳中存忧、进中有难。一是受生产成本上升、产业循环不畅、部分行业产量受限等因素影响,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呈分化态势;新需求挖掘释放不够,消费新热点、引爆点偏少。二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进入冲刺阶段,在低效落后产能淘汰任务上,行业间、区域间进展不平衡;在挖掘提升传统产业优势上,企业被动改造多,主动突破少,智能化技改项目占比不高;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有的地方找不准突破点,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展不快。三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主动调优调新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意识不强、措施不硬,“五个减量替代”任务艰巨,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四是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偏大,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对于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奋力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三个走在前”的攻坚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动力不足、进程分化,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增多,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经济持续向好基础更加巩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国内国际循环存在卡点堵点,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我省看,发展利好因素加速集聚,动力活力蓄势迸发。一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热潮,充分激发了克难攻坚的昂扬斗志和干事创业的澎湃激情。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作出重要指示,从战略全局高度为山东发展精准把脉定向,为做好山东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三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态势强劲,多重重大历史机遇交汇叠加,山东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加速提升,迎来了高质量发展“黄金期”。四是认真落实国家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梯次推出政策清单,将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五是聚焦扩大需求集中发力,谋划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化”、基础设施“七网”行动等重大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潜力。六是在落实“三个坚决”“五个减量替代”上,突出精准管理、分类施策,“严控‘两高’、优化其他”,对“两高”行业摸清底数、掌握实情,严控盲目发展,支持非“两高”行业项目加快发展,将最大限度破解资源要素瓶颈约束,拓展发展空间。七是新旧动能转换聚力突破,“四个一批”创新体系全面构建,“十强”现代优势产业蓬勃成势,数字经济加快赋能应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市场主体结构深度调新塑优,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区域引领力、影响力、吸引力将显著增强。八是山东比较优势突出,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需求供给可以协同发力、新老行业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潜力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耘,既为当前及长远发展筑牢了坚实支撑,又为在新发展格局中塑造新优势、展现新担当提供了厚实基础。总的看,2022年发展稳中向好的势头将更加强劲、进中提质的态势将更加凸显。综上分析,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抓好既有工作部署,聚焦聚力“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稳定宏观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关于经济发展1、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主要考虑:一是我省2021年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幅为5.9%,今年实现5.5%以上的增长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匹配。二是“十四五”后三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仍将面临较大不确定不稳定性,今年实现5.5%以上的增长,可以为后三年留出较大空间,确保顺利完成“十四五”年均增长5.5%的目标。三是国家大力实施跨周期调节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既符合国家调控要求,又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各级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为国家大局作出贡献。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等规划方案深入实施,济南起步区等重大平台提速建设,“十强”产业、“两新一重”等领域重大项目扎实落地,居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充足。五是我省市场供给需求总体稳定,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将对经济稳定恢复形成强劲拉动。今年外部环境和疫情防控形势如不发生大的变化,全省经济稳定向好的势头将得以延续和加强。综合分析,我省实现5.5%以上的增长有条件、有能力,是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一方面,经济稳中提质、企业效益稳定向好,保障了税源的稳定;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实施规模性减税政策,新的减收压力依然较大。综合考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是积极稳妥的,同时为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留出空间。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目前看,今年内需能够保持稳定增长。从投资看,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动能转换优选项目特别是亿元以上大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培育新需求,加大“两新一重”投资强度,实施基础设施“七网”行动,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工程,将对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形成一定支撑,预计投资可以实现6%左右的增长。从消费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居民积累的消费潜力有望在今年阶段性持续释放,各项促消费活动和促消费政策效应将加速显现,大宗商品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预计消费可以实现6%左右的增长。4、外贸进出口固稳提质,吸引外资量稳质升,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我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将为我们深化区域经贸合作提供更多便利。随着我省对“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企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主动调整外贸结构,预计今年进出口规模能够保持较快增长。高水平推进“双招双引”,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签约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利用外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考虑到外部环境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建议在安排今年计划时,明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要求,但不提出具体增长目标。(二)关于创新驱动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预计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要聚焦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目标,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四个一批”,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并实现赶超,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6、“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十强”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四新”经济、“十强”产业是反映新旧动能转换成果的重要标志。考虑到今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新动能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应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针对性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扩容升级。预计今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左右。(三)关于民生福祉8、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增势良好、服务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等积极因素不断积累,5.5%以上的经济增长完全能够提供110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应看到,稳就业仍存在较大压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作中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今年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延续,国内生产端的成本上升会逐步向消费端传导,但全省市场供给需求总体平衡,预计物价将保持在温和上涨区间。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7%左右,其中城镇、农村居民分别预期增长7%左右和7%以上。今年一系列促进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必将对居民收入增长形成强力支撑,居民收入总体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体现了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11、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共享发展保障能力。(四)关于绿色生态12、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其中,能耗强度指标按照国家激励性任务安排。对于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完成。(五)关于安全保障13、粮食总产、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不折不扣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体现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担当。14、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60亿立方米。持之以恒抓好能源保供工作,确保能源供应充足。15、政府综合债务率和银行贷款不良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具体工作中要抓好重大风险排查处置,守好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完成上述目标任务,要全面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工作部署,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正确处理稳和进的关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聚焦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推动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政策统筹发力,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是强化运行调度调节。(1)深化落实重要指标实时监测报告制度,分行业、分区域细化打开分析,对指标数据多维度对比,找准问题症结,及时开展预调微调,出台针对性、时效性强的举措。(2)聚焦重点大型工业企业、困难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分类开展对接服务活动,主动上门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物流、销售等难题,兑现政策、纾困解难。(3)加强预期管理,动态发布重大政策解读、重大事项推进、重大工程进展等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传递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强化政策谋划落实。(1)实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结合实际细化制定配套措施,重点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数字赋能应用、应对成本上升、破解融资瓶颈等领域,接续研究推出政策清单。(2)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的督导评估,深化宣传解读、跟踪服务,及时解决政策落地中的难点堵点,确保各项政策直通基层、直达企业。三是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1)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高标准农田66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稳定。抓好粮食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节约行动,打造齐鲁好粮油公共品牌。(2)稳定煤炭生产供应,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强煤炭应急储备,确保全年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300万吨以上。(3)抓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严格机组检修联审,严控非计划检修和降出力,加大核电、光伏、海上风电等清洁电力开发和消纳,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7亿千瓦左右;突出配套电源建设,有效扩大“外电入鲁”规模。(4)加强天然气供应调度,协调三大油气公司扩大对我省气源供应,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60亿立方米。探索建立成品油储备机制。四是强化“四进”攻坚和“两高”行业服务督导。充分用好“四进”攻坚平台载体,聚焦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专项债券项目、“两高”项目及民生实事、生态环保等重点事项,健全实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限时反馈问题的“闭环式”工作流程,切实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点对点”“实打实”为基层和企业解决困难问题。——聚焦“三个走在前”,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一)突出有效扩大内需,着力挖掘释放市场潜能。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充分依托庞大市场空间和规模体量优势,培育新需求、畅通内循环,有效激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源。一是狠抓项目投资建设。(1)按照省重大、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双招双引”签约、补短板等4类,谋划推出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强化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谋划储备、落地建设和统筹推进,按季度更新500万以上投资项目清单,实现动态实施、有序滚动。切实组织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强化专项债项目推进实施,谋划储备支撑性、撬动性强的重点项目,成熟一批、推进一批,力争通过国家审核项目规模和争取额度继续位于全国前列。二是持续扩大制造业投资。(1)突出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以传统产业高端化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龙头项目建设为重点,建立省级重大产业项目专项储备库,明确投资规模、技术、效益等遴选标准,对入库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制定金融信贷、设备奖补、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省级统筹新增能耗、土地指标予以优先支持。(2)指导各市聚焦“十强”产业,再谋划不少于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项目,一项目一政策给予支持。三是实施基础设施“七网”行动。统筹谋划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综合立体交通网。(1)实施铁路建设突破行动,加快5条在建高铁项目建设,力争建成黄台联络线、济莱高铁等2个项目,开工建设雄商高铁山东段、济滨高铁、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3个高铁项目,力争获批并开工潍坊至宿迁段、青岛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2个项目,争取将德州至商河、滨淄莱临、长治至邯郸至聊城等铁路纳入国家专项规划,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400公里。新开工张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岚山港疏港铁路建设,建成8条铁路专用线。(2)加快13条在建高速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济南至微山、济南至济宁新机场段等17个项目,建成济南至高青、沾化至临淄等5个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800公里。(3)加快推进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临沂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枣庄机场,力争济宁机场迁建完成。现代物流网。聚焦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陆海空一体化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搭建全省统一的城乡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好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生鲜电商、产地仓、直采基地等业态模式,布局建设一批直营连锁超市、加工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能源保障网。(1)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胶东半岛核电“五大基地”和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两大示范”建设,确保全年开工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建成并网20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700万千瓦以上。加快天然气发电示范,重点推进济南、青岛等地9F燃机项目建设。争取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招远核电一期、荣成石岛湾扩建工程具备核准申请上报条件,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695万千瓦。(2)加大省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推动省内增储稳产。加快青岛董家口三期、烟台港西港区、龙口南山等LNG接收站建设,在运在建LNG接收站年接卸规模达到2500万吨。加快山东天然气环网南、西干线建设,开工山东天然气环网东、北干线,在运在建天然气管道里程达到9000公里。加强储气能力建设,建成中原白9地下储气库、济南南曹范二期LNG储备基地,政府储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3)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建成田陈富源等高效煤电机组,煤电装机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供应前提下,坚持“先立后破、替代优先、一企一策”原则,有序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更新改造。市政公用设施网。(1)完善济青城市轨道交通网,开工济南地铁7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建成青岛地铁4号线。(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新改建城市道路120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25公里,新建城市绿道500公里以上,新建公共停车位3.5万个。完成城市老化燃气管道更新450公里。(3)整县制推进雨污合流管网和黑臭水体清零,改造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1000公里,全部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全年完成30%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再生水利用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4)加大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力度,培育规模化市场实施运营主体,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7.1万户、棚户区7.6万套。现代水网。聚焦水资源调配、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科学谋划建设现代水网,加快推进老岚水库建设,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论证,论证实施官路水库、双堠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深入开展南四湖退圩还湖和水资源利用北调、东平湖老湖区分区运用和居民外迁等工程论证,突出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完成16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水利投资500亿元以上。新型基础设施网。实施5G和固定网络“双千兆”工程,新开通5G基站6万个。发展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省市县三级数管平台互联互通,政务服务网办实现全覆盖。建好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达到25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20个以上。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向智慧化升级,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农村基础设施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枢纽互通联结,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所有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农村地区固定和移动宽带网络建设,年底前农村家庭基本具备百兆以上接入能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四是促进消费提档扩容。(1)切实稳住大宗消费。全链条促进汽车消费,分类研究制定促进家用汽车、商务用车、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累计建成加氢站30座、充电桩14万个。深入开展“家电消费节”“家电服务节”,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持续扩大家电更新消费。坚持房住不炒,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持续推进租赁补贴扩面增量,发放租赁补贴4.58万户以上,居民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2)扩大文旅体育消费。实施旅游全要素提升计划,办好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创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山东省体育产业集团作用,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体育消费、体育赛事管理服务创新试点。(3)促进老幼两端消费。落实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政策,改造提升敬老院120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4个。(4)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启动新零售“百千万”工程,支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能体育等新业态。做强首店首发经济,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与示范街区。实施网络零售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电商供应链基地。(二)突出城乡陆海统筹,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全域统筹理念,放大城乡均衡、陆海联动特色优势,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发展,为服务融入双循环拓展潜力空间。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开展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接续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建设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0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达到1000家,农民合作社省级以上示范社达到3600家。(2)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育种平台,培育壮大1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20个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3)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高质量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庄清洁等重点工作,打造5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优化提升乡村人才工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270万人以上。深化提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省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到50%以上。(5)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抓好5年过渡期政策落实,加大20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扶持工作。二是全力加快海洋强省建设。(1)制定落实海洋全产业链发展政策措施,打造国家深海基因库、海洋药物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新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5个。(2)实施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开工裕龙石化配套港口工程项目,建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工程,健全完善疏港铁路、公路和长输管线等集疏运体系。深化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港口场景的应用,加快打造全球首个智慧港口示范样板。(3)统筹实施沿海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净滩专项行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保持在90%以上。三是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加快提升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试点,因地制宜推进中心镇、重点镇发展壮大,规范健康发展特色小镇。印发实施城镇化地区设施向农村延伸导则,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三)突出融入国际循环,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找准定位,实施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努力赢得国际市场合作竞争战略主动。一是集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联动创新区,培育发展3个片区医养健康、航运贸易金融和海洋经济产业。推动上合示范区提档升级,加快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经贸学院建设。积极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争取尽早获批建设。二是巩固提升外贸良好态势。(1)高水平建设外贸产业集群,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搭建研发、检测、营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数字、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研究出台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意见。(2)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建强跨境电商产业园,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达到5%,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达到1200亿元。(3)动态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扩大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及零部件进口。复制推广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保税混矿等新模式,扩大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创新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进口博览会。(4)大力开拓航运线路,新增外贸航线10条以上;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线路频次,全年开行1800列以上。三是强化“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互动。(1)深入拓展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115个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提升中欧商贸物流园等境外园区建设水平。加快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举办山东与日韩、东盟双向贸易云展会,拓展14国市场配套政策措施,在数字经济、科技服务、工程承包、文化旅游等领域取得一批务实合作成果。(2)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布局境外生产、流通节点和营销、服务网络,创新方式获取紧缺能源资源和关键技术,推动构建根植本土、深度融合的跨境产业链。(3)办好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和儒商大会,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加快建设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新推出15平方公里产业净地,力争引进45个集群配套重大项目,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4)研究深化与央企合作的方案措施,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针对性引进落地一批区域性总部和支撑性项目。四是全面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对接国际标准规则,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制定新业态新模式通关、退税、外贸收支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加快培育国际一流的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四)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强化创新动力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落地,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强劲引擎。一是攻克一批创新技术。(1)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围绕信息、生命、深海、纳米等领域开展前沿交叉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布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2)加快推动“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在人工智能、智慧海洋、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3)以“十强”产业为应用场景,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集中力量组织产业链协同创新重大工程,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动力装备、智能家电、海工装备等领域核心部件,加快实现碳化硅、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国内替代。二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1)集全省之力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济南科创城、未来产业研究院等高端平台。(2)实施山东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在化学成像材料与技术、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加快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家省实验室。聚焦海洋、能源、生命、超算等领域,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谋划建设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争取建设5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力申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高水平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00家左右。三是壮大一批创新企业。(1)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评选科技领军企业200家。(2)搭建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达到43%以上。(3)加快构建多层次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投贷债补”各类金融工具联动,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4)加快建设中日科学城、中乌研究院等合作载体,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整合利用海外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创业共同体。四是引育一批创新人才。(1)深入推进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建立人才培育库,实施更加灵活的顶尖人才引进办法,组建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领域实施人才工程配额制遴选,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实施“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面向全球引进掌握核心技术专业人才。(2)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支持高校优势学科冲击全球前列。加快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遴选建设30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00所高水平中职院校。(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依规放宽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权限,强化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4)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科研条件、经费支配、户籍、教育、医疗等问题,拉出清单,对照国内一流标准,全面改进提升。持续在减表、解决报销繁琐、精简牌子、清理“帽子”、检查瘦身等方面开展集中整治。(五)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动“五年取得突破”。紧扣培育壮大“十强”现代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代表新经济和未来产业方向的引领性集群、领航型企业、标志性项目,加快提升产业创新力,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一是以结构升级夯实突破基础。(1)加大落后产能压减淘汰力度,紧盯任务目标,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全年整合退出地炼产能740万吨、焦化装置产能115万吨,推动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产能应退尽退。(2)突出智能化、数字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实“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进100个左右县级产业基地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3)聚力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方案,推动土地、能耗、水资源等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项目集聚,力争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二是以做优生态筑牢突破支撑。(1)强化优势集群引领,调整优化“十强”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各市县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在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集群上加快突破,力争105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达到6万亿元,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强化骨干产业链提升,全面推行“链长制”,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谋划推进十条标志性产业链,推进重要产品、关键技术、供应渠道备份系统建设,省市县协同沿链策划招引项目,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3)强化龙头企业培育,支持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优势企业牵头建立行业合作机制,梯次培育领头雁,带动一批协同配套企业融通发展,培育“瞪羚”“独角兽”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千亿级企业达到15家以上。(4)强化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引领带动,加快落实“1+4+16+N”规划,创新实行“新区特办”机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精准招引落地一批支撑性、引擎性项目。三是以数字赋能提升突破成色。(1)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30个以上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壮大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新业态新模式,研究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的措施,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等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左右。(2)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推动行业解决方案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在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园区,形成一批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3)发挥先发优势,突出全网赋能,建好山东半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深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国家级“双跨”平台做大做强,累计培育15个工业互联网园区,“一行业一重点”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六)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系统集成,聚焦引领性、撬动性强的关键性改革靶向攻坚,疏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一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深化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建设“无证明之省”,建设全省统一的“居民码”“企业码。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开展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规范清理,建立企业合法权益受损补偿救济机制,推动实施信用差异化监管。二是加快要素资源改革。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打通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堵点。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示地价体系和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建设全省统一数据交易平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6个试点地区,对标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深化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重组整合2户左右省属企业,各级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规范运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四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等配套制度办法,构建预算管理“1+N”制度框架体系。推动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服务山东基地有效运行,加快组建信用增进公司。分类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支持济南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七)突出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厚植精神文明沃土。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挖掘、阐发、弘扬齐鲁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一是传承发展优秀文化。(1)突出“两个结合”“两创”,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和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文明创建,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打造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进一步扩大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影响力。统筹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古籍整理工程,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4)传承红色基因,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1)创新发展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文化产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创意设计、短视频、IP生产运营等新兴产业,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2)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水平打造山水圣人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红色文化旅游带。(3)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聚焦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加强重大主题创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推动出精品出爆款。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搭建城市书房、乡村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2)深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3)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广电,建好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八)突出发挥龙头作用,着力深化黄河战略实施。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加力重大事项谋划推进。(1)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定、省发展规划及“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落地落实。(2)聚焦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沿黄达海基础设施联通、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加快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676个项目建设。(3)加强与沿黄省区协调对接,建立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黄河流域要素市场化配置、陆海联动开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等省际交流活动,打造鲁豫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二是加力构筑黄河安澜屏障。(1)实施黄河防洪减灾工程、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扎实推进骨干河道重点河段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系统排查黄河、大汶河、漳卫河等干堤安全隐患,汛期前完成排险加固。(2)补齐灾害预警监测短板,加快建设“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加快小型水库雨水工情自动测报设施建设。(3)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实施城市易涝积水区安全提升、排水设施、河道堤防等工程建设,新增海绵城市120平方公里,增强沿黄城市抵御灾害能力。三是加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1)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加快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切实管住管好黄河“水袋子”。(2)实施省节约用水条例,推进深度节水控水,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严格高耗水行业取用水管理,推行城市节水奖励补贴,严格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3)全面推开水价综合改革,研究制定黄河水等外调水水源水价区域综合改革方案,尽快实现区域多水源同价;修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完善落实城市供水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四是加力打造黄河生态廊道。(1)实施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2)加快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带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实施东平湖、南四湖、大汶河、小清河、泰沂山区等重点流域区域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滩区生态环境整治。(九)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源头防控与末端治理紧密结合,正向引导与反向倒逼统筹发力,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强化“两高”行业精准管理。(1)严格落实“四个区分”要求,对全省16个“两高”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核对,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实行能耗单独核算、闭环管理,除国家和省布局的重大项目外,对各市的“两高”项目能耗实行封闭运行、自我消化、自我平衡。强化存量“两高”项目跟踪监管,巩固分类处置成果;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坚决遏制盲目新上“两高”项目。(2)坚持“严控‘两高’、优化其他”,对非“两高”行业项目,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支持相关行业加快发展。(3)通过法规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工作,所有使用省级提存指标的能耗煤耗项目,实行有偿使用。制定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方案,推进实施用能预算管理,修订能耗指标收储管理办法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办法。二是有序推动“双碳”任务落实。(1)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配套制定能源、工业、科技、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完善省级层面“1+1+N”政策体系。(2)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布局建设省级二氧化碳监测评估中心和监测站,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3)细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研究制定财税、金融、价格等差异化政策,推行“绿色门槛”制度,构建系统完善的“双碳”政策体系。(4)支持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加强碳排放配额分配管理,探索建立碳汇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三是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1)制定落实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用好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省绿色金融项目库,支持绿色制造、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固废利用等重点项目建设。(2)培育1-2个引领型环保产业集团,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打造3-5家绿色低碳循环化示范园区、10家生态工业园区。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全力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确保见底到位。(2)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严格移动源和扬尘污染管控,加快钢铁、煤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制定工作预案,针对性研究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减排和管控措施,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要节点空气质量保障工作。(3)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深入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153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4)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造林10万亩。制定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突出抓好农用地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排查整治。——聚焦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探索共同富裕有效实现路径,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享发展水平。一是谋划推进重大民生事项。(1)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研究制定我省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开展省级共同富裕先行区试点,加快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地落实。(2)研究推出年度民生实事清单,跟踪推进落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80%左右。(3)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10个方面、23大类、88个服务项目,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二是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1)坚持就业优先,突出抓好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塑优“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品牌,开展“就选山东”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重点面向城乡困难群体、大龄人员,增设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集中打造20个乡村振兴劳务品牌和20家乡村振兴劳务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探索建立市级调查失业率制度,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2)研究制定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政策措施,积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落实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指引和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加快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清理不规范不合理收入。三是扎实办好教育卫生事业。(1)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建设,加快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地。(2)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建成投用康复大学;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抓好“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制定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方案。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全面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完善基金风险防控举措,努力推动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加大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以农民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医疗保障待遇清单,有效解决地区间医疗保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常态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行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3)将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加快省社会救助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聚焦守住守牢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统筹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屏障。(1)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完善16市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细化落实人物同防、人物同查、人物环境同检,切实提升检测能力,狠抓医院感染防控,强化应急保障准备,确保疫苗接种应接尽接。(2)深入推进“金安工程”,加强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化解。加大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妥善处置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将综合债务率控制在合理区间。(3)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现非煤矿山、危化、工贸等监管全覆盖,深入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研究制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计划,提升本质安全水平。(4)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深入开展药品质量提升行动。(5)实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动,聚焦预防与应急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快省级救灾物资中心库、鲁西煤炭储备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医院、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改造提升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65个,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5个。(6)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绿色通道”。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全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附件:山东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pdf

责任编辑:

省发展改革委信息公开

分享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挑大梁 走在前丨稳中向好 加快复苏——山东经济一线观察-新华网

挑大梁 走在前丨稳中向好 加快复苏——山东经济一线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6/ 06 10:39:01

来源:新华网

挑大梁 走在前丨稳中向好 加快复苏——山东经济一线观察

字体:

分享到:

挑大梁 走在前丨稳中向好 加快复苏——山东经济一线观察

2023-06-06 10:39:0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6月6日电 题:稳中向好 加快复苏——山东经济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念、陈灏、贾云鹏

  今年一季度,经济大省山东地区生产总值2041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

  1000个亿元项目春节后立马开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投资活跃;供需双向发力带动消费有效复苏,淄博烧烤“火”遍全国;集中投放100条惠企新政策,千亿元财政资金“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今年以来,山东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硬实力和软环境两手抓,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加快复苏的良好态势。

  稳定投资“压舱石” 筑牢增长基本盘

  走进山东波鸿轨道交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6亿元的年产5万套轮对压装生产线正在紧张施工。公司总经理杨永林说,生产线一期预计8月份形成生产能力,届时企业将形成“材料-车轮-车轴-轮对”全链条布局。

  今年以来,山东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把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政策发力点,全力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稳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2月14日,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占地约118亩的中国农批乐陵农产品智慧物流园项目,13栋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我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正按预定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工程负责人魏东介绍,项目将在国庆节前投入运营。

  在济南市章丘区,山东供销智能仓配和应急保障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在青岛市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园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建设正紧张推进;在德州市武城县,山东兴恒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上的年产385套成套环保设备生产线近期投入运营……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正让规划图转变为施工图和实景图。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投资方向,山东今年谋划实施2002个省级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266.8亿元,数量和年度计划投资额均为历年新高。同时,综合运用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贷款等政策工具,打出扩大有效投资“组合拳”。截至4月底,省级重点项目已开工1719个,完成投资3512.7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山东省统计局副局长陆万明介绍,山东“四新经济”投资活跃,一季度同比增长11.9%,其中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分别增长51.7%、34.9%、21.9%。

  供需双向同发力 深挖消费新潜能

  近段时间,淄博烧烤持续“火爆”,前往淄博的火车票炙手可热。

  为避免游客暴涨导致消费体验下降,淄博市推出一系列“走心”举措:新增烧烤公交定制专线,商场和影院提供夜间休息服务,对酒店客房限制涨价,对“缺斤少两”“虚假折扣”从重处罚……政府、商户和市民的真诚,让网络“流量”变成经济“留量”。“五一”期间,淄博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865%,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

  4月29日,游客在淄博市一家烧烤城吃烧烤。(新华社发 朱伟摄)

  淄博的“苦练内功”,是山东供需双向发力、加快提振内需的缩影。山东今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出台《支持商贸流通行业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等,打造“惠享山东消费年”特色品牌,着力激发居民消费的内生动力。

  泰安市宁阳县居民王可心近日收到了5800多元的新车购置补贴。“县里有汽车消费补贴,我本来就想买车,趁这个机会赶紧提了一辆。”她说。

  “全省已发放各类消费券5.28亿元,合计拉动消费102亿元左右。”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王洪平说,山东抓住汽车、家电等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高的领域,持续出台促消费政策,有效带动了消费复苏。今年一季度,山东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2亿元,同比增长5.6%。

  一些新场景持续涌现,激发消费新活力。

  在德州市齐河县,致中和生态农场露营地的房车、木屋、帐篷等多种主题营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停留。“我们设计了特色美食、开心农场、游学研学等多样化的社交活动场景和内容,即便是工作日,也有不少客人。”露营地负责人赵德龙说。

  针对露营消费受年轻群体青睐的特点,德州在全市建设30处露营地,提供营位2000余个。今年“五一”期间,德州露营地共接待游客36.61万人次,成为当地文旅消费新亮点。

  王洪平说,山东将继续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型消费,支持商贸企业发展、培强做大市场主体,强化供给基础设施、打造消费新场景等方面着手,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政策集成优化供给 涉企服务再提升

  “一季度,我们享受了减免土地使用税78.5万元的政策实惠。”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龙飞说。山东持续推出的惠企便企政策,提振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发展质效的信心。

  今年,山东以政策集成供给的方式,已推出三批“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奖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为市场主体加力赋能。三批清单共涉及省级及以上财政支出1300余亿元。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储备,适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以更大力度赋能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薄说。

  3月16日,山东省邹平市礼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太阳能板铝合金边框挤压生产线上作业。当地实施惠企工程,持续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改造、智能自动化、数字科技方面加大投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长国 摄

  惠企政策持续加码,便企服务不断提升。

  企业开办普遍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一业一证”实现行业全覆盖,16市实现居民和企业“零证办电”……山东各地正加快改革步伐,主动靠前一步提升涉企服务。

  从用地许可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98%——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审批跑出“新速度”。东昌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袁吉萍介绍,当地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拿地即开工”改革成效常态化运用到棚改项目审批工作中,以高效服务保障项目高质量建设。

  着眼激发市场活力,山东近期发布《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次性推出了拓展“一照多址”、健全歇业制度、推行“验登合一”、开展隐性壁垒清理整治等170条改革措施。

  “以制度创新成效,让企业家更有信心、更加顺心、更感舒心!”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闻说,山东将进一步强化全要素保障能力,提升全过程服务和监管效能,构建全方位法治保障支撑,推动全闭环解决企业诉求。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新华全媒头条丨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新华全媒+丨多地推动减碳实践观察

生活观察丨每5个人里就有1个 干眼渐成“流行病”?

国际观察丨“棱镜门”十周年:美国“监听瘾”越来越重

经济参考报丨林业上“云” 生态保护有“数”

新华每日电讯丨重庆长寿区:打好“长寿牌” 做好“水文章”

追光丨整整十几天他们在“死亡之海”里“折腾”些啥?

全球连线丨龙舟节促中澳交流

寻味赣鄱丨烟笋佳肴宴客来

融媒集萃

中国“汽车城”克服疫情冲击抢占发展先机

卫星影像:2022,变局中的世界

2022,敬平凡又不凡的每一天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72363

山东省人民政府 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山东省人民政府 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全省生产总值(GDP)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进出口总额

地方财政

居民收入

价格指数